近期充电桩行业火爆,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纷纷涌入,充电桩行业的根本利益就是挤地。一是拿政府补贴,与停车场协商占用土地。当充电桩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入口就可以转化为流量。互联网精神绝对恰到好处。但是充电桩生产没有门槛吗?
确实,随便找几家山寨小厂,购买芯片后,就可以组成一个像样的充电桩。然而,光有外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你要和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握手。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家大型充电桩制造商与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独家提供充电桩。半年后进入测试,全国一共进行了九次实验,但都没有成功通过握手进行通信。调研中,有人坦言,全国能与所有主流新能源汽车成功对接的充电桩厂商众多,而苗木企业只有一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你不能像一个加油站。每堆后面的销售人员将帮助您管理管理,对吗?这涉及充电桩的在线预订、定位、测试和支付。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会放眼整个国家。真的很少。只要有门槛,充电桩厂商的烂街问题就不会这么快出现。订单爆发引发的行业恶性竞争会相对可控,至少会出现一些利润率相对有保障的巨头。
目前充电桩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15-20%左右,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不过考虑到后期可以预期的大规模补贴,生产充电桩的利润是可观的。
充电桩商业模式,谈BAT的汽车野心等一下,这里我们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充电桩,我们知道这个想法是比较不靠谱的。首先,充电桩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只是一个技术难度相对较低、门槛较低的环节。与汽车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底盘电机集成、车辆管理系统,甚至车联系统相比,充电桩的技术含量并不是特别高,大多数厂商都能做到。而且,充电桩是附属于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而不是电动汽车附属于充电桩。这种依赖决定了充电桩的定位是配套服务,而不是引领服务。
其次,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角度来看,BAT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野心勃勃的。各行各业的IT小仙女们从三个维度切入汽车产业链:当然,BAT对汽车的野心依旧以消费者为中心,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类和满足,从而形成了从O2O到互联网+的战略版图,而汽车目前是BAT在信息雷达上的盲点。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边开车边玩手机是不可能的,所以势必会从车载系统上取得突破,连接车-人-服务。
下图是BAT的最终野心图。他们的理想是在一个平台上整合几乎所有人的所有信息。
第三,面对BAT连接一切的巨大愿望,这些充电桩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是那么的苍白和微不足道:当然,还有一个致命的技术问题,就是目前的充电接口协议是基于CAN总线的,只开放了与电池充放电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向充电桩开放整车信息运营商,所以从数据层面上也阻断了运营商控制电动汽车后端服务的可能性。运营商只做一些基础的充电服务结算业务,以及电池监控等相关服务,业务拓展性不一定很强。这是策略中从低能级扩展到高能级的典型案例。面粉厂冲击面包店的成功率并不高。
而如果BAT以车联网为入口,整合充电桩的运营非常容易。所以,从未来来看,现有充电桩运营商很难抵挡BAT的冲击,一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车辆的数据,使用车辆人的数据,要获取电池和充电数据很容易;二是因 为对BAT来说,充电桩只是他们众多入口的一个补充而已,所以现在充电桩运营商最好的结果就是以手中的充电场地和充电桩为筹码,和BAT们换一个较好的入场券,以后安心的做个充电淘宝店主。